第(2/3)页 《淮南子主术训》记载:“孔子之通,智过于苌弘,勇过于孟贲,足蹑与郊菟,力招城关,能亦多矣。” 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这句话再次将会武功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 在那个征伐不断的年代,懂武艺是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,要不然孔夫子如何周游列国讲学? 作为儒学流派的创始人,像射、御这类的技艺,孔子不但要修习,甚至还要达到精通的程度。 孔子奉行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思想,凡是来找孔子拜师的,一般孔子都会将其收为弟子,故此孔子座下三千弟子可谓是三教九流,没有两下子,如何能镇得住场子? 子路便是个争强好斗之人,他手下有一帮小老弟,想要教育这样的人,肯定不能以言语开导之,那孔子的教育方法便不难猜了。 没准子路跟孔子过招,三两下便被孔子放倒在地,直接就被孔子给打服了。 至于有关孔子的记载中为何没有多少孔子与人交手的经历,其原因有二:首先孔子有子路这个暴脾气的弟子打前阵,一般人都打不过子路,孔子自然无需出手; 其次便是儒家以“仁爱”为本,作为儒家的创始人,他老人家总不能经常拎着刀跟人对砍吧?这与儒家的教育理念不符。 孔子的弟子冉有曾经为季氏带兵打仗,并大胜而归。 季氏问冉有是跟谁学的打仗,冉有的回答则是“学之于孔子”。 《礼记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,这段话将孔子的暴脾气诠释的淋漓尽致。 《礼记·檀弓上》记载:子夏问于孔子曰:“居父母之仇如之何?”夫子曰:“寝苫枕干,不仕,弗与共天下也。遇诸市朝,不反兵而斗。” 简单翻译一下: 子夏问孔子:“如面对父母生死仇敌,我该怎么办?” 孔子的回答则是:“卧薪尝胆,枕戈待旦,打死也不做官,与仇人不共戴天;万一哪天碰见了,不管在衙门前还是大街上,抄家伙就干,没带家伙赤手空拳也得往死打!” 这么暴力的回答,你跟我说孔夫子是个只会讲学的读书人?可别开玩笑了。 书归正文,汉代士族的佩剑自然不是装饰,佩剑者基本都会一些简单的剑术招式,虽然不说精通,但简单防身还是能做到的。 若是稍加勤学苦练,宝剑在手,一个打几个亦是不在话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