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对于轮回,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话题。 无论是灵长类生灵,还是后天通灵之生物,都在讨论,都在谈及。 这可以说是一个终极命题,因为谁也不知道诸天万灵在死后究竟会是怎么一回事。 是就此消散,如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就此成为新生命所需的养料。 还是有看不见的魂灵,隐在现世的背面,等待着契机,就此投胎,轮回往生。 或许,在修行者看来,后一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无稽之谈。 可在红尘中,在诸般万象纠缠的凡世里,地府、阴间等各种传说并不少。 只是有谁见过,有谁能证实?尤其以修行者的眼界来说,越是强大越是坚信,只有进化,而没有所谓的转生与其他。 当然,虽然说越是强大的修行者越是不信,但这并不就是说他们认为世间没有“轮回”这种体现了。 在诸王眼中,所谓的轮回,更多的像是一段经历,若是能够跳脱出原本的生活轨迹,在另一条路途上开启新的经历,那就可以说是“轮回”。 比如刹那的顿悟,人生陡然转变,像是经历了生死一般,大彻大悟,便是如此。 也比如闯入另一方世界,经历种种,当再回归原本的世界时,恍忽回首,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可以说是“轮回”。 如此也有更显然一点的,比如丢掉了一段岁月,自身迷失了,神游太虚,最终找回自我时,不知谁是蝴蝶,亦可以说是“轮回”。 只是这样的轮回很明显和生死轮回不一样,故此“轮回”或许算是一种道,却并不能借此解释地府、阴间等各种传说。 毕竟轮回往生终究没有实例。 不过,世上无绝对的事情。 有些王因自身道的原因,比如安澜,见惯生死,从不信轮回。 但也有些王因自身道的原因,比如俞陀看向的那位不朽之王,纵然见惯生死,也没有坚信世间只有进化而没有其他。 “轮回路啊……”见被俞陀提及,这位不朽之王有些愣神,似是陷入到了回忆之中。 他未发迹前如普罗大众一样,也是从普通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,故此自然思考过生灵一旦死去,会是何种模样。 是不是还有感知,还有来生;是不是生命并不止一种形态,跟阴阳一样,生时是一种,死时则会变成下一种;是不是躯壳、神识等只是个载体,自我本就有生、死两种变态,诸般不过驿站…… 若是遵从大多数王的轨迹来说,以上种种会因为自身生命层次的进化而生出相同的认知,会趋近为统一的定理——人死如灯灭,诸王死后都为粪土,生死轮回只是一种希冀,一种不甘的执念。 但在后续的成长中,他的经历是特别的,故此没有坚信这个统一的定理。 因为有个别体系的进化者从始至终就认定有生死轮回的存在,且近乎有过实际的例子,而他算是亲历者,甚至因此曾改过路。 “葬士,是一个很特别的族群,也是迥异的进化体系,恒纪道友曾修过葬法,亦曾深入过葬界,不知可共享一二否?”有不朽之王出声。 在此界,虽然诸王皆以繁荣为大任,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共享的,其中尤以成王之秘为最,这是共识。 因为无论是从大局出发,还是“明争暗斗”也罢,这都是必要的。 毕竟成王之秘可以说是“命门”,可以藉此寻到跟脚,进而有针对的设局,若是敌人知晓,那将是大难。 “恒纪道友,还请别多想,我等并非有其他想法,而是现在情况特殊,且也只是有目的地述说一二,若是涉及到关键,不说亦无妨。”俞陀也适时出声。 “我知道诸位道友是没有其他想法的,也明白现在情况特殊,只是虽然我和诸位的道不同,视界不同,但关于轮回路,我所知也有限啊。”恒纪轻叹,在场中或许数他研究“轮回”最深,并突破成王,可真要说些什么,比如轮回路,他无从开口。 “恒纪道友,还请开口,即便所知有限,也许也会推演出意想不到的结论。”有不朽之王行上道友礼,在说话的同时也告知在此间事了后,会予以相应的补偿。 “我并非是要索求什么补偿,诸位或许觉得‘诵我真名者,轮回中见永生’这口号涉及到了生死轮回,可真要算起来,倒是跟那六道的研究类似,并非是有实质的认定。”恒纪先是还礼,而后摇头说道,“至于我所知的轮回路……如果诸位想听,也罢,那我就共享一二吧。” “请。”诸王闻言,皆行上道友之礼,而后认真聆听。 “我所知的轮回路,严格意义上来说,跟生死轮回无关,有的只是一些相似性。在我的研究里,世间所有的关于地府、阴府等传说,都可以看做是这条路辐射出来的衍生,或者说是以讹传讹。”恒纪开口,娓娓道来,“这个世间,只讲进化,只讲生命层次的蜕变,只讲生命形态的变化,这是统一的定理。我想以诸位道友的手段,若是想再现一位弱小生灵,并非难事。甚至手段激进点,改变一位弱小生灵的生命形态,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。” 听到这话,诸王点头。 确实,对他们来说,纵然是不朽层次的生灵,也并非不可塑的。 同时这也是他们认为生死轮回很虚幻的原因之一。 “那么,如果将认知拉高一些,比如诸位所见到的、所经历的,是伟大的进化者以超越世人理解的手段造成的。或者换句话问,我等可以更迭弱小生灵的命运,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,有超越我等的生灵也在更迭我等的命运?”恒纪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,关于轮回路他还未涉及到呢,就先透露出了这么个惊天前提。 “什么,这怎么可能!?” 诸王皆惊,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要探讨轮回路前,还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,并要以此为定理。 怎能接受。 其中尤以安澜、俞陀为最,因为这两位不朽之王的道跟“轮回”迥异,八竿子也涉及不到一起,皆自信惟我为真。 然而当静下心来,消化这个信息后,诸王又都沉默了。 因为他们想到了一些事物,想到了恒久远的一些信息,想到了挖掘出来的部分史前遗迹、古葬地等映射的传说。 第(1/3)页